中國園林

 

 
     
 

園  橋

 
 




頤和園十七孔橋



  園林中的橋,可以聯繫風景點的水陸交通,組織遊覽線路,變換觀賞視線,點綴水景,增加水面層次,兼有交通和藝術欣賞的雙重作用。園橋在造園藝術上的價值,往往超過交通功能。

  在自然山水園林中,橋的佈置同園林的總體佈局、道路系統、水體面積占全園面積的比例、水面的分隔或聚合等密切相關。園橋的位置和體型要和景觀相協調。大水面架橋,又位於主要建築附近的,宜宏偉壯麗,重視橋的體型和細部的表現;小水面架橋,則宜輕盈質樸,簡化其體型和細部。水面寬廣或水勢湍急者,橋宜較高並加欄杆;水面狹窄或水流平緩者,橋宜低並可不設欄杆。水陸高差相近處,平橋貼水,過橋有淩波信步親切之感;溝壑斷崖上危橋高架,能顯示山勢的險峻。水體清澈明淨,橋的輪廓需考慮倒影;地形平坦,橋的輪廓宜有起伏,以增加景觀的變化。此外,還要考慮人、車和水上交通的要求。

  園橋的基本形式有:

  1,平橋。外形簡單,有直線形和曲折形,結構有梁式和板式。板式橋適於較小的跨度,如北京頤和園諧趣園矚新樓前跨小溪的石板橋,簡樸雅致。跨度較大的就需設置橋墩或柱,上安木梁或石樑,梁上鋪橋面板。曲折形的平橋,是中國園林中所特有,不論三折、五折、七折、九折,通稱“九曲橋”。其作用不在於便利交通,而是要延長遊覽行程和時間,以擴大空間感,在曲折中變換遊覽者的視線方向,做到“步移景異”;也有的用來陪襯水上亭榭等建築物,如上海城隍廟九曲橋。

  2,拱橋。造型優美,曲線圓潤,富有動態感。單拱的如北京頤和園玉帶橋,拱券呈抛物線形,橋身用漢白玉,橋形如垂虹臥波。多孔拱橋適於跨度較大的寬廣水面,常見的多為三、五、七孔,著名的頤和園十七孔橋,長約150米,寬約6.6米,連接南湖島,豐富了昆明湖的層次,成為萬壽山的對景。河北趙州橋的“敞肩拱”是中國首創,在園林中仿此形式的很多,如蘇州東園中的一座。





頤和園玉帶橋



  3,亭橋、廊橋。加建亭廊的橋,稱為亭橋或廊橋,可供遊人遮陽避雨,又增加橋的形體變化。亭橋如杭州西湖三潭印月,在曲橋中段轉角處設三角亭,巧妙地利用了轉角空間,給遊人以小憩之處;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多孔交錯,亭廊結合,形式別致。廊橋有的與兩岸建築或廊相連,如蘇州拙政園“小飛虹”;有的獨立設廊如桂林七星岩前的花橋。蘇州留園曲奚樓前的一座曲橋上,覆蓋紫藤花架,成為風格別具的“綠廊橋”。

  4,其他。汀步,又稱步石、飛石。淺水中按一定間距佈設塊石,微露水面,使人跨步而過。園林中運用這種古老渡水設施,質樸自然,別有情趣。將步石美化成荷葉形,稱為“蓮步”,桂林蘆笛岩水榭旁有這種設施。

  其他形式的橋如內蒙古紮蘭屯人民公園內有鋼索吊橋;武漢東湖風景區有仿名畫《清明上河圖》虹橋結構建成的“疊梁拱橋”;還有天然石樑、石拱構成的天然橋。

 

 
 

 

 
  園林歷史 名園簡介 園林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