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名園介紹

 

 
     
 

新繁東湖

 
 
  在新都縣新繁鎮。據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是唐代“李德裕為宰日所鑿”。兩宋時不斷有所修葺,明末荒廢。現在基本保持了清代同治三年(1864)大修後的面貌。主廳“懷李堂”坐北朝南,兩翼有廊伸出半抱湖面,廊端一為瑞蓮閣,一為珍珠船。園內陸地及土山上皆遍地“高林巨樹,重葛懸藤”,古意盎然。西南隅的清白江樓,構思奇變,翩翩有“君子”之風。

新繁東湖”是成都市北新繁鎮的一座古典園林。據五代孫光憲(西元900968)《北夢瑣言》載:“新繁縣有東湖,李德裕為宰日所鑿。”明、清縣誌皆採用此說。李德裕(西元787850)字文饒,為中唐名相,封衛國公,曾任西川節度使。 

  北宋祥符八年(西元1015),王益(字損之,王安石之父)任新繁縣令時曾作《東湖瑞蓮歌》邑人梅摯(官至龍圖閣直學士)也有歌與之唱和。政和八年(西元1118),宋侑作《新繁衛公堂記》述:“繁江令舍之西有文饒堂者舊矣,前植巨楠,枝幹怪奇。父老言:‘唐衛公為令時鑿湖於東,植楠於西,堂之所為得名也’。公諱德裕,字文饒,太和中(西元830)來鎮蜀,由蜀入相。”宋言宗建炎二年(西元1128),沈卣予(字居中)任繁令時,改衛公堂為“三賢堂”,意祀李德裕及王、梅二人。由此可知,唐代東湖已具園林之型;堂初名文饒,蓋是李德裕封衛國公之前興建。 

  北宋徽宗年間,邑人勾氏,“有園館甲縣城之北”,“仿唐人李願太行之谷曰盤穀者”,名曰“盤溪”。相傳現在東湖東南隅的古柏亭一洲,即為盤溪遺跡。 

  明末清初,東湖於兵亂之中遭受重創。清乾隆五年(西元1740),知縣鄭方城重修三賢堂,並“外覆以亭”,名曰“愛亭”,取杜甫“不薄令人愛古人”之意。乾隆四十四年,知縣高上桂加以葺新,並作“東湖八詠”和“東湖四景詩”,由詩中可見此時東湖已有橋、亭、軒、山、石及多種花木。嘉慶元年(西元1796)和十四年(西元1809)又有修葺。同治三年(西元1864),知縣程祥棟(字曉崧)再次整修,奠定現今東湖之面貌,程作《東湖因樹園記》,有如下記載:“……浚湖通濠,導湔水(青白江古名)以注之。因地制屋,種竹樹以補之。重建三賢堂于舊址之南,去湫溢而更爽塏也。堂對青白江樓,泉水稻田,北流繞廓。東為平遠台,又東為蝠岩,……岩左小港灣環,指度鸐橋,而東則瑞蓮閣在焉(取意于王益瑞蓮歌)。長廊以西中有飛欄跨水者,檀欒夾岸,是為篁溪小榭。過此路愈曲,地愈平,湖亦愈寬,正向廳事五楹,曰懷李堂(指李德裕)。堂後為花南硯北之軒,綠窗洞開,三面臨流。西連月波廊,介乎菊畦之間,望之如折疊屏風。其北槿籬茅舍晚香齋(賞菊處)。循廊之西南,凡三折至珍珠船,舫居也,空庭積水,荇藻交橫。穿竹西芳徑而南,直達青白江樓之前,複與三賢堂會。結構大略如是。”

    清同治十二年(西元1872),縣令李應觀有“東湖記勝小敘”,對東湖之品評甚切,敘曰:“……邑之東湖者,程曉崧大令踵前賢而廊之也。胸藏丘壑,興寄煙霞。是經是程,覺天回而地轉;為高為下,亦水複而山重。似入山陰,行不遑于應接,豈同盤穀,棲但利乎隱淪。樓閣崢嶸,池台掩映。堂深宏而肅穆,廊曲折以縱橫。島嶼縈回,渾若方壺因嶠,陰陽遞嬗,都宜著屐扶筇。

  民國十五年(西元1926),東湖辟為公園。1954年、1963年和1983年,皆有所修葺,四界亦有所變,但未牽筋動骨,保存尚好。僅湖之西岸改變較大,與全湖不甚協調。現公園後部之亭閣、花園,及東部盆景園和茶室,皆為民國以後增建,幸均未影響主體部分的風格。 

  東湖總面積27畝,水面占1/3,有5米高一土丘,手法樸實,然咫尺山林,步移景異,有無窮之深意。水面闊則敞如湖泊,水光瀲灩;狹則隱如溪穀,徘徊縈繞。其間樓閣亭榭因地而設,互相映襯;菊蓮竹樹各吐清芬,寓意高雅。東湖充分表達了寄情山水,追思前人的意圖。尤其是園中現存若干數百年古樹(傳說李德裕手植之柏毀於六十年代,時已有三人合抱之粗),為東湖增色不少。東湖可算我國古典園林遺產中之一珍品。 

  新繁東湖曾有“西蜀名園”之稱,歷代文人吟詠頗多,但地處偏隅,故今少為人知,如深山璞玉,有待放出更加耀目光彩。


 

 
     
  園林歷史 名園簡介 園林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