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09

校友爭光 百年老校沾光

        (本報香港特稿)如果台灣遊客最近有到香 港旅遊並且打開電視機的話,他便會時時都看到一個戴上金邊眼鏡的學者,以 流利的英文和外國來客應對,並對市民講述「母語教學」(指用以粵語而非英語來作中小學的教學語言)的好處,強調他也是在一間以母語來教學的中學畢 業的。

 這位文質彬彬的學者是現任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謝志偉博士,他就讀的中學是 位於九龍何文田窩打老道的香港培正中學,畢業生的學問程度比許多此間英文 中學畢業生都要高出許多,在香港數一數二的中文中學。

 出生於中國大陸河南省,剛剛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崔琦博士,在移居香港 之後,便是在這間不畏殖民地政府壓力,堅持以中文教學的百年老校,度過他 六年的中學時光,再前往美國奧古斯汀學院和芝加哥大學繼續深造的。

 因此,當這位身兼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崔琦博士,成為第一位具香港背景 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消息,於昨天傍晚傳到香港的時候,不少此間學術界 人士,都覺得非常雀躍。

 其實,培正中學畢業的另一位世界知名的學者,是在研究整體微分幾何學作出許多突破,獲得國際數學大獎無數的美國哈佛大學數學講座教授、台灣中央 研究院院士,目前正在香港中文大學出任數學講座教授的丘成桐博士。可惜的 是,諾貝爾獎沒有設立數學獎,否則香港人出身的留美科學家丘成桐,早就在一九八四年以數學形式解決了「楊•米爾斯方程式」之後不久,就已經得到第 一個國際科學大獎了。

 不過,香港兩大電視台仍然在昨晚十一點後播出的「收播新聞」中,對全香港市民報導了崔琦博士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消息。對香港來說,這個諾貝爾獎是有點來晚了,但在二十世紀結束之前仍然可以得獎,就如滑浪風帆好手李 麗珊於一九九六年奪得第一面奧運金牌,在經濟嚴重不景氣的今天,始終是一種不大不小的精神鼓勵。


Up_ArrowB1F1.gif (883 bytes) Top

lf_ArrowB1F1.gif (914 bytes) Previous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