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05
Report from Hong Kong 香港通訊 |
前時看金庸之笑傲江湖,書中有衡山派掌門莫大,常以小販身份,行走江湖,猶善奏二胡,一首秋風夜雨,胡音悲苦淒冷,聞者意氣盡失,莫大來時,曲聲由遠至近,湊入內功,數里可聞。人道是莫大先生到了,還是走避為宜。你說何等威風。 二胡,拉弦樂器。又名胡琴、南胡、嗡子、胡胡。由唐宋以來的奚琴、嵇琴、胡琴演變而來。奚琴因出自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奚人而得名。 有一次在遊船上,聽見二胡獨奏,十分動聽。已經開始有些注意。有一天到文化中心看書,見到有香港中樂團在文化中心晚上演奏的節目,有多種樂器的表演,立刻買了票子,晚上到會,有九半成滿。節目上有二三次的二胡 ( Erhu) 及高胡( Gaohu) 獨奏. 其中有香港第一高手高先生,及香港中樂團首席二胡 ( first Erhu)。 首席二胡是位小姑娘,獨奏莫愁女一曲。故事源於南京莫愁湖,記丫鬟莫愁與公子徐澄相戀之事。丫鬟後來殉愛,投湖自殺。 且說這位小姑娘出場之時,身穿紅色西式蔓裙,身形嬌小,瓜子面形,口角含春。坐下之後點頭微笑,琴音一起,端坐凝神,舉起樂器,纖手拉胡,音色調節,絲絲入扣,小姑娘漸入忘我之境,聽者亦自忘形,拉到相愛之處,婉轉纏綿,如怨如訴,奏到投湖之際,淒慘荒涼,琴聲終斷,姑娘微喘,額見香汗,聽眾回神,鼓掌不絕。姑娘盈立,深深行禮。雖無莫大先生之內功,音可傳千里之外。正是科技勝內功。 各位社友,聽到這種音樂,乃是在香港居住得益之處。但是在港居住,亦有難處,天下之道,為中庸而已矣。 後記:自八十年代,有二十多年,未寫過中文,越來越執筆忘字。到了香港,中文電郵,日見增加,從來只會看不會寫,因有機緣,有用中文電郵的機會,於是學寫,現在舉起輸入中文三大法寶 (英漢,港音,蒙恬) 免強可以輸入。這短短一篇,寫了幾天。寫了又改,改了又寫。白字連篇,見笑見笑,
光社諸君,我恨不得再上關老師之課。 |
This Page hosted by Get
your own Free Hom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