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和弟妹火鍋圍爐,買了一包「李記」的麻辣火鍋料,食起來全不是味道。
我喜歡麻辣的的味道,是緣於88年開始,到四川成都開「糖酒會」,以後每年都在那裡開一次,成都的小點、風味菜很多,如樟茶鴨、夫妻肺片、麻婆豆腐、擔擔麵……
我最欣賞的,卻是「麻辣火鍋」,可以在寒冷的春天裡,吃得滿頭大汗。
有一次,到「瀘州」參觀酒廠及買機器,途中停留「重慶」,發覺「重慶」的火鍋比「成都」的更夠味道,原來正宗的「四川火鍋」是源於「重慶」,怪不得現在「廣東」各地方,有四川妹聚集的地方,就有四川菜館,就有標榜大大招牌——「重慶火鍋」!
另有一印象難忘的小菜,這裡順筆一提,是「草根」。在「重慶」到「瀘州」途中午餐,的士司機特別介紹,吃「草根」,據說是「國共大戰」時,饑餓沒有食糧,人民在那裡發現來充饑的,現在是名菜,別的地方吃不到的。一條條長長雪白的草根,拌以麻辣醬油,鮮甜美味無窮;真的沒有說錯,直到現在,沒有在別的地方找到這可以吃的「草根」。
早期的「四川火鍋」店,是非常簡陋的,就是店中間幾個大鍋,滾著黑色的辣湯,是公用的。每人要食什麼,在門口的櫃位買了肉料,拿著碟子,站到大鍋旁邊用竹枝插著來燙熟,我們第一次好奇的嘗試,雖覺味道很好,但不習慣這樣的環境;站著來吃東西,還可以接受,但冷不防身旁又插進來一個當地人,粗魯的動作擠一擠,竹枝上食物掉了,就益了他們,所以非常之沒趣。
後來,生意好了,店子多了,幾個人可以自包一個鍋,不用受外人打擾,掉失食物在鍋底也可找回,可以一邊燙一邊談天,倒也一樂。
過了一年,舊地重遊,酒店旁邊,已有五、六間「火鍋店」了,每一張桌上,都有一個私家煤氣爐了,舒適了。但我們顧慮安全,只可專揀門前的桌子來坐,寧願迎著冷風,不敢坐進裡頭,以防萬一有爆炸,逃生無門,變成燒豬。
96年到重慶,那些火鍋店,已裝修得如香港的小型「麥當奴」,望著落地的玻璃窗,放心享用,心裡沒有了恐懼了。
每一間的火鍋料都有「雲耳」,當地人曾告訴我對四川火鍋有特別作用,我忘記了是什麼作用,但我每次都要它,夠爽夠脆。「嘉陵江」的蝦及鰂魚很鮮甜,鰂魚,稍嫌多骨,尤其用竹枝插著活生生放在面前跳動,像家裡水族箱內養的「雙線鰂」,心裡有點那個。內陸的肉類都是雞和豬為主,鍋料也是雞肉、豬肉、和它們的內臟,我很喜歡雞腎,爽爽的,更喜歡「雞子」和「豬腦」,不知是為什麼?除了味道,是看似有牙卻無牙吧!
那些麻辣料,是越煮越辣的,在四川,可能氣侯水土關係,可以承受得住。在廣東,卻隔日見效,變成豆沙喉、芝麻面,就是四川妹,到廣東,也不敢天天火鍋。
四川出產的酒是有名的「麯酒」,飲「麯酒」是用小小的酒杯,一口一杯,很香,酒精度很高,要快喝,到脷尖,苦澀;到喉頭,香醇,大笑幾聲,什麼都沒有了。如果慢慢來淺嚐,則慘過食苦藥,不喝也吧!
四川的麵很多,有名的是「擔擔麵」,也是用小小的碗子載著,很好食。
我們散席前的遊戲,就是來十杯酒和十碗麵。用牙籤分長短插在蘋果上,誰抽到短的,就是一杯酒或一碗麵。有一次,有位朋友運氣很不好,連中七杯酒,要煩服務員小姐扶他回酒店房間!
翌日,我們往探望,那有醉倒形象!苦肉計,得其所哉,倒是高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