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05

西藏行
(2004年6月20至7月4日)

黃宇楷

  

這是我第二次到西藏。九年前,我和陸志中書友從尼泊爾邊境進入西藏之西南面,我們乘四驅車沿着崎嶇山路、行了三天才到拉薩市。今回我跟YMCA一行廿一人、從成都乘飛機到拉薩。從飛機俯瞰,只見延綿不斷的山巒,但看不見珠穆朗瑪峰,我即時想起了高山症。

抵達機場,已是海拔3,650米,我們乘車往拉薩市中心(車程需兩小時)。期間,團友(包括自己)的高山反應開始發作,頭痛、心跳加速。有團友也服用當地藥物如紅景天膠囊及口服液,可減輕高山反應。由於要時間適應高山反應,行程的首三天都是以不勞動為主,所以安排參觀寺院、皇宮等。

西藏人對宗教是非常執著,又是最虔誠的信徒,無論你在什麼地方,隨處可見藏民手持經輪、口中唸經。在大昭寺,你可見從遠方徒步而來的藏民伏地叩拜,祈求神保祐,得以輪迴轉生。來到布達拉宮,我依然感覺到一股神祕。在宮內,用作達賴葬身之靈塔,差不多有二至三層樓高,令大家最為驚嘆的是,靈塔是用黃金、珠寶製成,在暗淡的燈光下,閃閃生輝。九年前我所見到的布達拉宮,是充滿神祕、寧靜。現今的布達拉宮太商業化了。到了色拉寺廣塲,傳來響亮的拍手聲、正是一班年輕的喇嘛在辯論佛經。

第四日、我們開始山區旅程。早上旅行社安排五部四驅車,由拉薩市出發,途經日喀則,來到定日在客棧逗留一晚。翌日早上、我們連同導遊、廚師、支援人員、帳幕、糧食、牦牛吃的乾草、都被擠在一輛貨車上,向山區推進。這幾天,我們像遊牧民族,走到有水的地方,便在該處紮營。在高原地區步行,除了要抵抗高山反應 (西藏高原空氣稀薄、每立方米空氣中只含氧氣約150至170克、相當于平原地區的62% 至65%、容易氣喘),還要與風砂博鬥。山區的風只有在黎明至早上的時間稍為停頓,到下午,風力逐漸加強,加上在強烈的紫外光下,我們都要做足防曬措施,遮蓋面部手部和載 “墨超”。

深夜在高原上看星星,是一樂事。要欣賞銀河糸、流星更要抵得晚上的冷風。

別以為我們行山是無啖好食,事實剛好相反。隨團的大廚師不僅照顧我們早午晚三餐,還要每天做morning call。食物以菜、雞、牦牛肉等、只是欠缺「魚」,因為西藏人除了天葬、火葬外、還有水葬,吃魚、不必了。

我們行經的山區,有點像沙漠化,間中可以看見紫羅蘭色的少花朵和黃色的油菜花田。在西藏山區、不時有老人與小孩向我們乞討。他們已不說藏語,反而會說food 、money 或pencil。


我們行了四天多、來到絨布。中午入住這地唯一的旅館。旅館面對着兩景、一是以有三百年歷史、也是全世界最高的絨布寺,另一景是遠遠高聳入雲的山峰、正是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我們明日要到的終點站只是珠峰大本營、(海拔5,220米的Mt. Everest Base Camp)。

到珠峰大本營可乘馬車。我們有十多人選步行。一來一回需要五小時、路途不遠、還有壯麗河山陪伴。在大本營的山坡上、看看藏人掛滿了紅、白、藍、黃色的經幡 (The streamer is thought to have the power of reach both gods of heaven and earth, thus enabl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human sprits and deities. Today, sutra steamer has developed into a folk custom rather than a way of offering scarifies to gods)、遠望珠穆朗瑪峰、我覺得此行是還了心願吧。

在完成此旅程後,我們返回日喀則。途中,探訪了一間鄉村學校,並將幸苦帶來的YMCA T-恤派發給當地小孩。當村民知道此事後,便圍攏過來,場面一度混亂、但各人取到T-恤後、高興萬分。我們總算完成了一件心意。

我兩次來西藏,只是到過前、後藏、我依然喜觀山區的景色。為了發展經濟,當地政府不斷開發旅遊區,特別是拉薩市,今日的布達拉宮巳被小商店、大馬路、大商塲所包圍。我希望,西藏在發展旅遊的同時,藏民仍然可以保留他們獨有的傳統與文化,保護大自然,使這片土地依然是香巴拉 (藏語,意即世外桃源)。


 

Up_ArrowB1F1.gif (883 bytes)


E.mail


This Page hosted by Get your own Free Hom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