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詩詞

岳飛生平

岳王廟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這是 岳飛的第一首詞,始見於岳飛的孫子岳珂(1183—1234)所編《金陀粹編》,宋以後一直 流傳。但對詞中岳飛發出“舊山松竹老,阻歸程”的歎息當作何解?他為什麼會有“知音少,弦斷 有誰聽”的感慨?他的滿腹“心事”到底是什麼?這些,人們則見仁見智,其說不一。筆者帶著疑 問閱讀古人篇劄,見《宋史·岳飛傳》說,岳飛北伐打到朱仙鎮,“大功垂成”,卻“一日奉十二 金字牌”,要他退兵;他“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南宋陳郁《藏一腴 話》又載:“岳飛《謝收復河南赦》及《罷兵表》中有雲:‘莫守金石之約,難充豀壑之求’。”

就是說退了兵他依舊反對和約,力主抗戰。而《宋史·秦檜傳》也說:岳飛“以恢復為己任,不肯 附和議”,“屢言和議失計”。據此,筆者認為,岳飛此詞當作於退兵之後。其中“舊山松竹老, 阻歸程”,是指他的故鄉河南湯陰已成為淪陷區,他即使解甲歸田也無家可歸。“知音少,弦斷有 誰聽”,是感歎投降主和派占了上風,他身為主戰派少了知音,報國無門。而他的“心事,就 是北伐中原,光復舊物,“還我河山”。清代初年沈雄編《古今詞話》,所持的也是這種觀點,他 說:岳飛“故作《小重山》,……又作《滿江紅》,忠憤可見,其不欲“等閒白了少年頭”,可以 明其‘心事’。”

  一個充滿熱情的夢,就這樣被驚破了。一腔嘯歎難盡的心事,是只有借琴音來傾訴的了--- 是這位抗金志士"還我河山"的血脈之賁張呵!然而,在"議和"聲浪甚囂塵上之中,誰又是這聲裂弦 索的真正知音?故園的山竹老了,壯士的鬢髮白了,此刻充斥詞境的,便只有朦朧月光下蟋蟀的淒 苦悲吟……

  總之,此詞是在投降勢力壓迫下所抒發的滿腔抗戰愛國忠憤,並非日常生活起居的感受。

《滿江紅·寫懷》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出處

  清康熙年間沈辰垣等所編《歷代詩餘》卷一百十七引南宋陳郁撰《藏一話腴》 雲:“武穆…… 又作《滿江紅》,忠憤可見。其不欲‘等閒白了少年頭’,足以明其心事。” 如果援引無誤,則《 滿江紅》(“怒髮衝冠”)詞當為 岳飛所作。

  明湯陰教諭袁純于景泰初年著手編輯《精忠錄》一書,景泰六年(1455)印行。 此書卷三載有毛岳 飛作《滿江紅》詞。湯陰嶽廟中現保存有明英宗天順 二年(1458)王熙書《滿江紅》 (“怒髮衝冠” 岳飛)詞碑。明萬曆十年(1582)刊本《湯陰精忠廟志》明嘉靖刻本岳珂《程史。》“附錄”及此後的許多 詩詞選本均收錄這首詞。

  評說

  這首詞,幾百年未見前人撰文質疑,但到了近代,卻有人認為它是偽作,所持理由是:岳飛之 孫岳珂的《金陀粹編》、陳郁的《藏一腴話》及宋元載籍均未錄此詞。這個論據不足為憑。因為宋 代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記載的《岳武穆集》十卷本早已失傳,所以宋、元人之書未見此詞;只 是到了明代嘉靖時,大學士徐階才收集散佚,編成《岳武穆遺文》,其中收詞兩首,一為《小重山》, 一為《滿江紅·寫懷》。徐階錄此詞必有根據。另外,明代陳霆《渚山堂詞話》,又收載宋代邵公 序作詞贈岳飛的紀事說:“岳武穆駐師鄂州,紀律嚴明,路不拾遺,秋毫無犯,軍民胥(皆)樂, 古名將莫能加也。有邵公序者,薄游江湘,道其管內,因作《滿庭芳》詞贈之雲:“落日旌旗,清 霜劍戟,塞角聲喚嚴更。論兵慷慨,齒頰帶風生。坐擁貔貅十萬,銜枚勇、雲槊交橫。笑談頃、匈 奴授首,千里靜槍。荊襄。人安堵,提壺勸酒,布穀催耕。芝夫蕘子,歌舞威名。好是輕裘緩帶,驅營陣,絕漠橫行。功誰紀,風神宛轉,麟閣畫丹青。”十分明顯,詞中“笑談頃、匈奴授首”句, 是對岳飛詞“笑談渴飲匈奴血”句的囊括;而“ 絕漠橫行……麟閣畫丹青”句則是岳飛詞“收拾 舊山河,朝天闕”句的效仿與重唱。此詞可以證明,邵公序是見到過岳飛的原作的。

  至於這首詞表達愛國情懷堪稱千古絕唱,前人論述已多,勿須贅述。

附錄

挽岳飛《滿江紅》詞 --明代·文征明--

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慨當初,倚飛何重,後來何酷! 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最無辜,堪恨更堪憐,風波獄。 豈不念中原蹙?豈不惜徽欽辱?但徽欽既返,此身何屬! 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複。笑區區一檜有何能,逢其欲

  文征明這首詞,直指宋高宗趙構,斥責他為保住帝位,不想恢復中原,迎回徽欽二帝,因而與秦 檜狼狽為奸,殺害抗敵英雄岳飛,甘心向金國屈辱稱臣,割地賠款。全詞揭示了岳飛悲劇的深刻原因

《滿江紅·登登黃鶴樓有感》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堬ざq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歎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這首詞,世人知道的不多。它首見於近人徐用儀所編《五千年中華民族愛國魂》一書,卷端有名為 “岳武穆墨蹟”的照片,並有元代謝升孫及明代宋克、文征明寫的跋(謝跋寫於元統二年———1334年,距 岳飛被害不到二百年)。墨蹟確為岳飛手筆。由於證據確鑿無誤,前些年武昌重修黃鶴樓,便專門立 了詞碑,永作紀念。

    這首詞,先寫了東京開封當年花街柳陌、龍樓鳳闕、處處笙歌的繁華氣象,然後筆鋒一轉,描述虜 騎滿郊野、千村盡寥落、人民填溝壑的慘景,末了歸結到請纓振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收復中原, 再造太平的宏大志願。全詞大起大落,對比強烈,意氣激昂,感人肺腑。它與上一首“怒髮衝冠”詞, 堪稱姊妹篇。  

  岳飛詞雖然只留下來三首,但成就頗高。他與同時代的李綱一樣,都上承蘇軾豪放之風,並高揚抗 戰的時代主旋律,壯懷激烈,正氣恢宏,為此後以辛棄疾為代表的愛國主義詞人的崛起開了先河。

《過張溪贈張完》

 手持竹杖訪黃龍, 舊穴空遺虎子蹤。

 雲鎖斷岩無覓處,半山松竹撼秋風。

出處

此詩原載《江西通志》和《雩都縣誌》。乾隆三十四年黃邦甯編《岳忠武王文集》亦收錄這首詩。

 題解

  雩(yu)都,古代縣名。據《章貢志》雲,漢高帝六年始置。一九五七年改為於都縣, 屬江西省。華嚴 寺,光緒二十九年刻本《雩都縣誌》卷二載,“羅田岩,縣南五堙A一名善山, 深廣如屋,古稱華岩禪院。 左為仕學山房,內有岩穴,高不過五尺,而深廣倍之。周濂溪先生倅虔時,曾遊此,為賦詩,後 人因建濂 溪閣於其右,門臨懸崖。側柏四株,根磐石上,大可四抱,蒼翠拂雲,為數百年物,今存其三。閣右石壁 武穆、文信國題筆在焉。”這首詩當作於紹興三年(1133)秋。 

《題鄱陽龍居寺》

 巍石山前寺,林泉勝複幽。 紫金諸佛相,白雪老僧頭。

 潭水寒生月,松風夜帶秋。 我來矚龍語,為雨濟民憂

出處

  這首詩錄自清乾隆三十四年黃邦甯編《岳愚武王文集》卷八。清康熙二十二年增刻本 《饒州府志》 卷二收 有此詩,題為《巍石山》。清乾隆十四年《鄱陽縣誌》亦載此詩。明萬曆十年刊本《湯陰精忠廟志》中此詩標題, 《鄱陽巍石山龍居寺題》。  

題解

  龍居寺,宋建隆年間(960—963)創建,在鄱陽縣和北鄉巍石山前。鄱陽,古代州縣名,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陽 縣。這首詩應是紹興元年(1131)岳飛屯兵洪州時的。

《題驟馬崗》

 立馬林崗豁戰眸,陣雲開處一溪流。 機舂水沾猶傳晉,黍離宮庭孰憫周?

南服只今殲小丑,北轅何日返神州! 誓將七尺酬明聖,怒指天涯淚不收。

出處

  這首詩載《江西通志》。

  題解

  驟馬崗,江西一地名。 光緒七年刻本《江西通志》卷五十《山川略》雲 :“在武寧縣西六十堙A俗呼走馬崗, 一名飲馬崗。宋紹興間,岳飛討賊飲馬於此。”

    這首詩應是作於紹興三年夏。當時,岳飛奉朝廷之命出兵吉州、虔州,鎮壓農民起義軍。他沒有執行宋廷關於屠 城的密旨。他把彈壓農民起義軍視為“殲小丑”,而耿耿於懷的是何日麾師北伐,收復失地。這首詩表達了岳飛對打 內戰的厭倦和不能北上抗金保家衛國的憤慨。

《駐軍盆珠》 

雲屯壁壘夜鳴錚,帳擁珠崗翠色縈。 但使狐鼪乞一活,何須血刃下孤城。

日連旗影蠶洲暗,光拂劍花遂水橫。虔吉未平歸未得,何時廓字罷天兵?

出處

  道光版《龍泉縣誌》卷十一《藝文志》下載有這首詩。見《吉安師專學報》1986年第一期載劉志桂《 岳飛在遂川 的碑文和詩》和王水根《岳飛鎮壓吉州農民起義史跡考略》。

題解

  盆珠,地名,在龍泉縣(今江西省遂川縣)西。西元1133年夏, 岳飛奉南宋朝廷之命率軍前往吉虔兩州鎮壓農民起 義軍。經過三個月的征剿,撲 滅了彭友等義軍,並於盆珠鄉立《平寇紀績碑》,此碑已毀於1958年。碑文如下:

  吉屬龍泉,山寇彭友,竊據縣城,賊首陳容等,流毒度南地界。紹興三年,夏四月,子奉詔命進剿。先鋒張憲、 王貴等,間道永新抵泉。駐軍縣之盆珠, 千戈四塞蔽野。 予一戰擒友。 賊眾大敗,逃遁固石洞依山為壘。,六月 初旬,提兵由武陵疾馳賊巢。砍死陳容,賊党餘酋悉降。俘老弱二萬有奇,選其精壯者盡編入伍從軍。寇平奏凱,居 民遮道壺漿以迎王師。惟皇赫濯,丕振聲靈。用伐山石,紀厥功成。

《駐兵新淦題伏魔寺壁》

 雄氣堂堂貫鬥牛, 誓將直節報君仇。

斬除頑惡還車駕, 不問登壇萬戶侯。

出處

  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一:“紹興癸醜(1133),岳武穆提兵平虔、吉群盜,道出新淦,題詩青泥市蕭寺壁間雲; ‘雄氣堂堂貫鬥牛,誓將直節報君仇。斬除頑惡還車駕,不問登壇萬戶侯。’淳熙間(1174——1189),林令梓欲摹刻 于石,會罷去,不果。今寺廢壁亡矣。 其孫類家集,惜未有告之者。”明萬曆十年刊本《湯陰精忠廟志》,《岳忠 武王文集》諸本收存此詩。江蘇丹陽縣《曲阿培棠岳氏宗譜》亦收錄有這首詩。

  題解

  詩題或作《題新淦蕭寺壁》、《題青泥市寺壁》。新淦,古代縣名,在江西省中部。一九五七年改名新幹縣。伏 魔寺,清黃邦甯《岳忠武王文集》注:“寺舊在江邊,今移建山中,改名新修,石刻現在。新淦縣濱臨贛江,是往來 于南昌和吉州、虔州的必經之地。這首詩當是紹興三年岳飛平定吉、虔農民起義而“凱旋”,途經新淦時寫的。從紹 興元年至三年,岳飛奉命奔波於江湖之地,從事內戰,但他一刻未曾忘記雪國恥、報君仇。郭朴在《湯陰精忠廟志· 序》中稱讚岳飛以“宗社為重,而不知有死生;恢復為急,而不知有利害,知有華夷之限,君父之仇,而不知有身家 之禍”。這首詩直抒胸臆,表現了岳飛不問功名,精忠報國的高風亮節。

 

《題雩都華嚴寺》

 手持竹杖訪黃龍, 舊穴空遺虎子蹤。

雲鎖斷岩無覓處, 半山松竹撼秋風。

出處

  此詩原載《江西通志》和《雩都縣誌》。乾隆三十四年黃邦甯編《岳忠武王文集》亦收錄這首詩。

 題解

  雩(yu)都,古代縣名。據《章貢志》雲,漢高帝六年始置。一九五七年改為於都縣, 屬江西省。

  華嚴寺,光緒二十九年刻本《雩都縣誌》卷二載,“羅田岩,縣南五堙A一名善山, 深廣如屋,古稱華岩禪院。 左為仕學山房,內有岩穴,高不過五尺,而深廣倍之。周濂溪先生倅虔時,曾遊此,為賦詩,後 人因建濂溪閣於其 右,門臨懸崖。側柏四株,根磐石上,大可四抱,蒼翠拂雲,為數百年物,今存其三。閣右石壁岳武穆、文信國題筆 在焉。”這首詩當作於紹興三年(1133)秋。

《贈吳將軍南行》

 我有一寶刀,深藏未出韜。今朝持贈南征使,紫蜺萬丈幹青霄。 指海海騰沸,指山山動搖。蛟鱷潛形百怪伏,虎豹戰服萬鬼號。 時作龍吟似懷恨,咻得盡剿諸天驕。蠢爾蠻蜑弄竿梃,倏聚忽散如群猱。 使君拜命仗此往,紅爐熾炭燎氄毛。奏凱歸來報天子,雲台麟閣高瞧嶢。。 噫嘻! 平蠻易,自治勞,卒犯市肆,馬躪禾苗。將躭驕侈,士狃貪饕。 虛張囚馘,妄邀金貂。使君一一試此刀,能令四海烽塵消,萬姓鼓舞歌唐堯。

 

出處

  湯陰嶽廟中有這首詩歌的刻石,是河南學政錢唐許乃釗于道光二十三年秋八月摹刻的。許乃釗在跋中說:“此幅 在前明為王弇州舊藏,後由孫退谷少宰家歸榮恪郡王南韻齋。此從榮邸借摹上石,敬立湯陰廟中,以志景仰。”

 題解

  此詩刻石正文後款署:“紹興四年二月十日贈吳將軍南行。”吳將軍究竟是誰?我們不得而知之。考諸《宋史》紀 傳,與岳飛同時代的吳姓將軍有吳蚧、吳磷兄弟,但紹興四年他們正在四川抗金,並未奉命南行“平蠻”。還有吳勝、吳倫,也都屢立戰功,但當時正在川陝路拒金。

吳蚧(1093—1139),宇晉卿,南宋抗金名將,官終四川宣撫使。他素服 岳飛善用兵,曾“名姝”遺之。據《金佗粹編》 卷九載,岳飛“厚遺使者而歸其女”,並說:“吳少師於飛厚矣。然國恥未雪,聖上宵旰不甯,豈大將宴安取樂時耶!” 吳“益敬服,以為不可及”。 吳將軍者,很有可能是吳蚧。但史料記載闕如,無從考實。

 

《登池州翠微亭詩

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未足,馬蹄催趁明月歸。

 《從駕游內苑應制

敕報游西內,春光靄上林。

花圍千朵錦,柳撚萬株金。

燕繞龍旗舞,鶯隨鳳輦吟。

君王多雨露,化育一人心。  

《五律·歸赴行在過上竺寺偶題 

強胡犯金闕,駐蹕大江南。

一帝雙魂杳,孤臣百戰酣。

兵威空朔漠,法力仗瞿曇。

恢復山河日,捐軀分亦甘。

《寄浮圖慧海

湓浦廬山幾度秋,長江萬折向東流。

男兒立志扶王室,聖主專師滅虜酋。

功業要刊燕石上,歸休終伴赤松遊。

丁甯寄語東林老,蓮社從此著力修。

 

《送軫上人之廬山

何處高人雲路迷,相逢忽薦目前機。

偶看菜葉隨流水,知有茅茨在翠微。

瑣細夜談皆可聽,煙霏秋雨欲同歸。

翛然又向諸方去,無數山供玉塵揮。

 《送紫岩張先生北伐

號令風霆迅,天聲動北陬。

長驅渡河洛,直搗向燕幽。

馬蹀閼氏血,旗梟克汗頭。

歸來報明主,恢復舊神州。

 

《題池州翠光寺

愛此倚欄幹,誰同寓目閒。

輕陰弄晴日,秀色隱空山。

島樹蕭疏外,征帆杳靄間。

予雖江上老,心羨白雲還。

 《題青泥市蕭寺壁

雄氣堂堂貫鬥牛,誓將直節報君仇。

斬除頑惡還車賀,不問登壇萬戶修。  

《游嵬石山寺》

嵬石山前寺,林泉勝景幽。

紫金諸佛相,白雪老僧頭。

潭水寒生月,松風夜帶秋。

我來屬龍語,為雨濟民憂。